仂詞
基本解釋
詞組。 朱自清 《中國語的特征在那里》:“詞品的意念應用于著重詞序的中國語,可以幫助說明詞、仂詞、‘謂語形式’、‘句子形式’等的作用。”
成語(Idiom):仂詞(lè cí)
發(fā)音(Pronunciation):lè c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言辭詭詐、狡猾,用心險惡,蒙騙他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仂詞源自《左傳·哀公十年》,原意為一種能夠騙過人的詭辭。后來演變?yōu)樾稳菅赞o狡猾、用心險惡、蒙騙他人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人的言辭狡猾、心機深沉,有欺騙他人的意圖。也可用于批評某人使用不誠實的手段達到目的。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jù)《左傳》記載,仂詞最早出現(xiàn)在魯國公子糾與大夫鄭莊公的對話中。公子糾以仂詞蒙騙鄭莊公,使他在政治上失去了權力。因此,仂詞成為了形容狡詐欺騙的詞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仂詞由兩個字組成,仂(lè)和詞(cí)。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用仂詞來蒙騙別人,不可信任。
2. 這個人的仂詞害得許多人上當受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仂詞”拆分為“仂”和“詞”,并結合其含義來記憶。例如,“仂”可以聯(lián)想為“狡猾”,而“詞”可以聯(lián)想為“言辭”。因此,“仂詞”可以理解為用狡猾的言辭來欺騙他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成語,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詞不達意”等,以豐富詞匯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用仂詞騙了我的糖果。
初中生:他的仂詞讓老師相信他沒有做錯事。
高中生:政客常常利用仂詞來迷惑選民。
大學生:他的仂詞讓公司損失了大量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