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口匏
基本解釋
沒口葫蘆。 宋 賢相 李沆 素寡言,時稱之“無口匏”。 宋 文瑩 《續湘山野錄》:“ 李相 簡穆公 沆 ,嘗被同年 馬亮 責之曰:‘外議以兄為無口匏。’公笑曰:‘吾居政府,然無長才,但中外所陳利害,一切報罷,聊以此補國爾。’”《宋史·李沆傳》:“ 沆 為相,接賓客,常寡言。 馬亮 與 沆 同年生,又與其弟 維 善,語 維 曰:‘外議以大兄為無口匏。’ 維 乘間達 亮 語, 沆 曰:‘吾非不知也。’”
成語(Idiom):無口匏(wú kǒu pí)
發音(Pronunciation):wú kǒu p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一個人不善言辭,不會說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無口匏是由“無口”和“匏”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無口”表示沒有嘴巴,指一個人不會說話;“匏”是一種古代的樂器,形狀像一個吹奏口琴的容器。因此,無口匏形容一個人不善言辭,不會說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無口匏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言語表達方面不夠靈活,或者不擅長說話。可以用于描述一個人在公眾場合或社交場合中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意思,或者缺乏口才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無口匏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在古代有一個叫做孟嘗君的人,他在齊國當官時,因為不會說話而備受百姓的嘲笑和輕視。有一天,孟嘗君聽說齊國的國君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宴會,他決定借此機會向國君展示自己的才華。但是,他卻因為不會說話而感到無比尷尬。于是,他找了一個匏,把嘴巴堵住,以示自己無口。這個故事后來演變成了成語“無口匏”,用來形容一個人不善言辭,不會說話。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無口匏是一個四字成語,由兩個形容詞組成。其中,“無口”表示沒有嘴巴,指一個人不會說話;“匏”是一種古代的樂器,形狀像一個吹奏口琴的容器。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聰明,但是在辯論比賽中卻像個無口匏。
2. 她是一個無口匏,從來不和人交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無口匏這個成語可以通過想象一個沒有嘴巴的樂器匏來幫助記憶。可以想象一個無口匏被人拿在手里,卻無法發出聲音,表示一個人不善言辭,不會說話。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成語感興趣,可以繼續學習其他成語的起源和用法。了解更多成語的意義和背后的故事,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些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個無口匏,從來不說話。
2. 初中生:我在班級演講比賽中變成了一個無口匏,完全忘了要說的內容。
3. 高中生:他雖然成績優秀,但是在社交場合中卻像個無口匏。
4. 大學生:她是一個無口匏,從來不主動參與討論和交流。
5. 成年人:他在公司會議上表現得像個無口匏,完全沒有提出自己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