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命
基本解釋
[釋義]
(1) (動)逃亡;流亡。
(2) (動)(冒險作惡的人)不顧性命。
[構成]
動賓式:亡|命
[例句]
他是個亡命之徒。(作定語)
近義詞
英文翻譯
1.(逃亡; 流亡) flee; seek refuge; go into exile
詳細解釋
(1).謂削除戶籍而逃亡在外。泛指逃亡,流亡。《史記·張耳陳馀列傳》:“ 張耳 嘗亡命游 外黃 ……是時脫身游,女家厚奉給 張耳 。” 司馬貞 索隱:“ 晉灼 曰:‘命者,名也。謂脫名籍而逃。’ 崔浩 曰:‘亡,無也。命,名也。逃匿則削除名籍,故以逃為亡命。’”《文選·陸機<謝平原內(nèi)史表>》:“ 張敞 亡命,坐致朱軒。” 李善 注:“命,名也。謂所犯罪名已定,而逃亡避之,謂之亡命。” 宋 王安石 《委任》:“ 陳平 ,亡命之虜也,出捐四萬餘金,不問出入。”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一章三:“大革命失敗后,我到 日本 去亡命。”
(2).指逃亡者。 漢 揚雄 《解嘲》:“ 范雎 , 魏 之亡命也,折脅摺髂,免於徽索,翕肩蹈背,扶服入槖。” 唐 吳兢 《貞觀政要·君臣鑒戒》:“ 伊尹 , 有莘 之媵臣; 韓信 , 項氏 之亡命。”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二:“ 隋 既平 陳 , 南海 有五六百家居水為亡命,號曰游艇子。”
(3).指鋌而走險不顧性命的人。 漢 荀悅 《漢紀·景帝紀》:“ 吳 之所誘者,無賴子弟、亡命、鑄錢姦人,故相誘以反。”《新唐書·王及善傳》:“ 俊臣 兇狡不道,引亡命,污戳善良,天下疾之。”《花月痕》第四二回:“當初 員逆 倡亂,結了五個亡命,號為‘五狗’。”
(4).拼命,不顧一切。《天雨花》第十一回:“ 毛成 著急十來分,用力一掙衣破裂,脫了身兒亡命奔。” 葉紫 《星》第一章:“亡命地從湖濱跑回來,放好桶,曬好衣裳,在進到臥房的時候, 梅春姐 已經(jīng)身疲力軟了。”
成語(Idiom):亡命
發(fā)音(Pronunciation):wáng m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無處可逃,處境危險,不得善終。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亡命源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亡命之臣,非所以事君也。”意為逃亡的臣子不能為君主效力,后來擴展為指逃亡、無處可逃的境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逃亡、身處絕境的情況,強調(diào)無法逃脫或無法善終的悲慘命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jù)說,亡命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春秋時期的齊國。齊國有一位名叫國仲的臣子,他因犯了罪逃亡到了楚國。楚國的國君問他為什么逃亡,國仲回答說:“亡命之臣,非所以事君也。”意思是逃亡的臣子不能為君主效力。這個故事后來成為了成語“亡命”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亡命是一個形容詞+名詞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犯罪被通緝,如今已經(jīng)亡命于外。
2. 在戰(zhàn)亂時期,許多人被迫亡命逃離家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逃亡”、“危險”等相關的詞語聯(lián)想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逃亡、絕境相關的成語,如“逃之夭夭”、“窮途末路”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森林里迷路了,感到非常亡命。
2. 初中生:那個罪犯被警察追捕,最后亡命于外。
3. 高中生:在戰(zhàn)爭中,許多人被迫亡命逃離家園,生活變得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