兇孽
基本解釋
指叛逆者。《三國志·魏志·毌丘儉傳》“ 吳 以 欽 為都護、假節、鎮北大將軍、 幽州 牧、 譙侯 ”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文欽 《降吳表》:“前與 毌丘儉 、 郭淮 等俱舉義兵,當共討 師 ,掃除兇孽。”《樂府詩集·鼓吹曲辭三·克皖城》:“克滅 皖城 遏寇賊,惡此兇孽阻姦慝。” 清 洪昇 《長生殿·偵報》:“誘諸番密相勾結,更私招四方亡命者,巢窟內盡藏兇孽。”
兇惡的叛亂分子。 唐 白居易 《與昭義軍將士敕書》:“ 孟元陽 是朕信臣,為國良將,威略可以懾兇孽,慈和可以牧師人。” 前蜀 杜光庭 《賀獲神劍進詩表》:“伏以將啟昇平,祥符必降;欲清兇孽,神劍斯呈。”
成語(Idiom):兇孽(xiōng niè)
發音(Pronunciation):xiōng ni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兇惡的事物或人物,指惡劣的行為或罪惡的結果。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兇孽指的是邪惡的行為或罪孽的結果。它強調了惡行所帶來的嚴重后果,表示該行為或結果極端惡劣,不應被容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兇孽常用于形容嚴重的罪行、惡劣的行為或不可饒恕的惡果。可以用于描述犯罪、惡劣的行為、不道德的行為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兇孽一詞最早見于《左傳·襄公十年》:“兇孽淫生。”后來逐漸被用來形容惡劣的行為或罪孽的結果。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兇孽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兇”表示兇惡、邪惡,第二個字“孽”表示罪孽、惡果。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殺人犯犯下了太多的兇孽,應該受到嚴懲。
2. 這個騙子的兇孽終于被揭穿了。
3. 做惡多端必然會帶來兇孽的報應。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兇孽”與邪惡的行為或罪孽的結果聯系起來,形成對該成語的記憶。可以想象一個兇惡的人在做壞事后,受到了惡劣的報應,從而記住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兇孽相關的成語,如“罪孽深重”、“作孽”等,以加深對該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偷了別人的東西,這是一個很大的兇孽。
2. 初中生:這個殺人犯犯下了太多的兇孽,應該受到嚴懲。
3. 高中生:他的兇孽終于被揭穿了,大家都對他感到失望和憤怒。
4. 大學生:兇孽深重的人不值得原諒,他們應該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