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倗
基本解釋
見“ 邦朋 ”。
成語(Idiom):邦倗(bāng lóng)
發音(Pronunciation):bāng ló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國家或地區的領導者或統治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邦倗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由兩個詞組成。邦指的是國家或地區,倗指的是領導者或統治者。邦倗表示國家或地區的領導者,是指具有權力和責任領導整個國家或地區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邦倗常用于形容國家或地區的領導者,特別是那些具有強大權力和廣泛影響力的領導者。這個成語可以用來描述政治領導層、國家元首、君主、總統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邦倗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鹿鳴之什·邦倗》中。在古代中國,國家的領導者被稱為邦倗,他們負責管理國家事務,維護社會秩序,保護人民利益。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邦倗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邦”和“倗”分別表示國家或地區和領導者。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這個國家的邦倗,負責領導整個國家的發展。
2. 這位總統是邦倗,他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邦倗”與“國家的領導者”聯系起來,形象化地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國家的領導者站在邦國的山巔,俯視著整個國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國家和領導者相關的成語,例如“君臨天下”、“一方霸主”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夢想成為未來的邦倗,為國家做出貢獻。
2. 初中生(13-15歲):我們應該尊重國家的邦倗,遵守國家的法律和規定。
3. 高中生(16-18歲):那位總統是這個國家的邦倗,他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作為未來的社會精英,我們應該努力成為有能力擔當邦倗職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