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浣布
基本解釋
亦作“ 火澣布 ”。即石棉布。《列子·湯問》:“火浣之布,浣之必投於火。”《后漢書·西域傳·大秦國》:“作黃金涂、火浣布……凡外國諸珍異皆出焉。” 晉 干寶 《搜神記》卷十三:“山( 炎火之山 )上有鳥獸草木,皆生育滋長於炎火之中,故有火澣布。非此山草木之皮枲,則其鳥獸之毛也。”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五:“及 哲宗 朝,始得火浣布七寸……大抵若今之木棉布。色微青黳,投之火中則潔白,非鼠毛也。” 章炳麟 《國故論衡·原名》:“今有聞火浣布者,目所未覩,體所未御。”參閱 李約瑟 《中國科學技術史》(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第三卷第二五章六之(4)。
成語(Idiom):火浣布
發音(Pronunciation):huǒ huàn b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燒毀或洗滌后仍然能保持原有的特性,形容人或物的堅強和不屈。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火浣布源自于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名叫孟嘗君的賢臣,他非常聰明而又有膽識。有一次,他被秦國的使者困住在了一座山上,使者對他說,只要他能用火燒掉山上的一塊布,就可以離開。孟嘗君想了很久,終于找到了一個辦法,他將布洗凈后放在火上燒烤,最后取下來時,布已經焦黑一片,但仍然保持著原有的形狀和特性。使者見到后大為驚訝,表示孟嘗君真是個聰明的人,于是放他離開了。從此以后,“火浣布”就成為了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或物經歷了磨難、考驗后仍然堅強不屈的品質。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火浣布常用來形容那些在困境中能夠堅持下來、不屈不撓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那些經過磨礪仍然保持原有品質的物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火浣布的故事源自于中國古代的歷史典故,講述了孟嘗君在困境中聰明才智、堅忍不拔的故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火浣布是一個由三個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火”、“浣”、“布”。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經歷了一場車禍,但他的意志力像火浣布一樣堅強不屈。
2. 這個古老的城市經歷了無數次戰爭,但它的文化和歷史像火浣布一樣保持了下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塊布被燒焦了,但仍然保持著原有的形狀和特性,就像火浣布一樣堅強不屈。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關于中國成語的故事和用法,可以查閱相關的成語詞典和故事集。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像火浣布一樣勇敢堅強,不怕困難。
2. 初中生:他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他像火浣布一樣堅持不懈,最終取得了成功。
3. 高中生: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只有像火浣布一樣堅韌不拔的人才能夠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