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籠
基本解釋
(1).包含,容納。 宋 程大昌 《演繁露·上林賦》:“此言環四海皆天子園囿,使 齊 楚 所夸,俱在包籠中。” 元 關漢卿 《金線池》第三折:“或是曲兒中唱幾個花名,詩句里包籠著尾聲。” 清 魏禧 《邱維屏傳》:“生平最得意所自作時文,謂包籠三百年先輩大家之長。” 葉圣陶 《倪煥之》二五:“不到十分鐘,那聲音就變得非常宏大,仿佛包籠著宇宙,吞吐著大氣。”
(2).包藏;隱藏。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四:“不須姐姐高聲叫,懷兒里兀自有簡帖,寫著‘啟戶迎風,西廂待月’,明道暗包籠,是您姐姐。” 元 無名氏 《度柳翠》第三折:“避雨遮云更護風,瞞人全借你包籠。今日個脫身伴月還歸去,似影相隨總是空。” 明 陳秋碧 《香遍滿·題情》套曲:“那時節兩意相投,琴心宛轉頻挑鬭,詩謎包籠幾和酬。”
(3).猶包涵;寬容。 元 汪元亨 《醉太平·警世》曲之二十:“耳聞時做聾,眼見處推盲,且達時知務暗包籠,權粧箇懵懂。” 明 陳秋碧 《山坡羊·怨別》套曲:“一任他浮跡浪蹤,終須是個相逢,既然他能全始終,做來的儘自包籠。”
成語(Idiom):包籠
發音(Pronunciation):bāo ló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包圍、困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包籠是一個形容詞,指將某物包圍住或困住。它用來形容某人或某物被包圍得無法逃脫或擺脫困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包籠多用于描述人或物被圍困在某種境況中,無法自由活動或逃脫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被敵人包圍的軍隊、被問題困擾的人、被困在某個地方無法離開的人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包籠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戰爭時期。在戰爭中,將敵人包圍住是一種常見的戰略,可以迫使敵人無法逃脫或得到外界的支援。因此,包籠這個成語也就用來形容人或物被困住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包籠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包”表示包圍,困住,而“籠”表示困住,不能逃脫。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敵人的炮火包籠住了我們的部隊,我們無法前進。
2.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像是一個包籠,無法解脫。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法來記憶包籠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被一張大網包圍住,無法逃脫的場景,這樣能夠幫助記住包籠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包籠相關的成語,如“包圍”,“陷入困境”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被一群同學包籠在教室里,無法出去玩。
2. 初中生:那個小偷被警察包籠住了,無法逃脫。
3. 高中生:考試的時候,我的思緒被各種問題包籠住,無法集中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