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
基本解釋
(1).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周 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一說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見《漢書·百官公卿表序》。
(2).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西漢 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為三公, 東漢 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見《通典·職官一》。
(3).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唐 宋 沿 東漢 之制,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但已非實職。
(4).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明 清 沿 周 制,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惟只用作大臣的最高榮銜。見《明史·職官志一》、《清史稿·職官志一》。
(5).星名。《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屬。” 張守節 正義:“三公三星在北斗杓東,又三公三星在北斗魁西,并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主變出陰陽,主佐機務。”《晉書·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陽之官也。”
成語(Idiom):三公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gō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官員的三個職務,分別是公事、公款、公車,也泛指官員的權力、財物和特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公是指官員的三個職務,具體指公事、公款、公車。這個成語源自中國古代官員的特權,他們享有辦公事務、使用公款和乘坐公車的權力。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公逐漸演變成代表官員的權力、財物和特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公一詞常用于批評官員濫用權力、貪污腐敗等負面情況。也可以用來描述某些特權階層或者有特權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公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官員的特權制度。在古代,官員享有特權,包括使用公款、公車以及處理公事的權力。這些特權被人們稱為三公。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公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三”和“公”。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官員濫用三公,導致了巨大的財政損失。
2. 他乘坐公車上班,濫用三公特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公”與“官員的特權”聯系起來記憶,官員的特權包括公事、公款和公車。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官員的特權制度,以及現代社會中官員權力和特權的問題。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說我們要珍惜公物,不能濫用三公。
2. 初中生:政府應該加強對官員的監督,防止他們濫用三公。
3. 高中生:這位官員因為濫用三公特權而被起訴。
4. 大學生:社會需要建立更加公正的制度,避免官員濫用三公權力。
5. 成年人:政府應該加強對官員的監管,杜絕三公現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