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bù shí tái jǔ ㄅㄨˋ ㄕㄧˊ ㄊㄞˊ ㄐㄨˇ不識抬舉(不識擡舉)
◎ 不識抬舉 bùshí-táijǔ
[fail to appreciate sb's kindness] 不知道對方對他器重或不接受對方優待
這和尚好不識抬舉,我這姐姐,哪些兒不好?——《西游記》
詞語解釋
bù shí tái jǔ ㄅㄨˋ ㄕㄧˊ ㄊㄞˊ ㄐㄨˇ不識抬舉(不識擡舉)
指責別人不理解或不珍視自己對他的優待或禮遇。《封神演義》第七回:“這賤人不識抬舉!朕著美人歌舞一回,與他取樂玩賞,反被他言三語四,許多話説。”《儒林外史》第一回:“你這都説的是甚么話!票子傳著倒要去,帖子請著倒不去,這不是不識抬舉了!” 魯迅 《華蓋集·并非閑話(三)》:“記得幼小時候住在故鄉,每看見紳士將一點騙人的自以為所謂恩惠,頒給下等人,而下等人不大感謝時,則斥之曰‘不識抬舉!’”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不識抬舉
成語(Idiom):不識抬舉
發音(Pronunciation):bù shí tái j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別人的好意或恩惠不予理睬或不加珍惜,不懂得感激別人的好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識抬舉是指一個人沒有意識到他人的好意或恩惠,不懂得感激別人的關心和幫助。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那些對別人的善意或恩惠漠不關心、不加珍惜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那些不懂得感激別人的人,以及對別人的好意漠不關心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這個成語來批評那些不懂得珍惜別人付出的人,或者用來表達對某人的不滿或失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不識抬舉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有多種版本。其中一種版本是關于魏晉時期的一位官員叫張華的故事。據說有一次,張華因為做了一件好事而受到了皇帝的嘉獎,皇帝賜給了他一匹寶馬作為獎勵。然而,張華卻對這匹寶馬毫不在意,甚至連感謝的話都沒有說。這個故事后來就被引申為不識抬舉的意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不識抬舉”由四個漢字組成,分別是“不”、“識”、“抬”和“舉”。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真是太不識抬舉了,別人對他那么好,他卻一點都不珍惜。
2. 這個學生真是不識抬舉,老師對他特別關心,他卻總是不好好學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成語“不識抬舉”:
1. 將成語分解為四個字,分別記憶其含義和發音。
2. 制作一張記憶卡片,寫上成語的拼音和含義,并在背面寫上詳細解釋和例句,反復閱讀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感激、珍惜相關的成語,如“感恩圖報”、“知恩圖報”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送了他一本漫畫書,他卻不識抬舉,連個謝謝都沒有說。
2. 初中生:老師對他特別照顧,他卻不識抬舉,經常遲到早退。
3. 高中生:班主任給了他很多機會,他卻不識抬舉,還是不好好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