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篰
成語(Idiom):箬篰(ruò zhū)
發音(Pronunciation):ruò zh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箬篰是指竹子的枝葉,比喻人們的言辭或文章虛華、繁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箬篰是由箬和篰兩個字組成的,箬指的是竹子的葉子,篰指的是竹子的枝干。箬篰這個成語比喻人們的言辭或文章虛華、繁瑣,缺乏簡潔明了的表達。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箬篰一詞常用于批評文風浮華、言辭繁瑣的文章或言談。可以用于文學評論、寫作指導等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箬篰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文學家杜牧的《秋夕》中:“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這段詩句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和華麗的詞藻,被人們戲稱為“箬篰之文”。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字組成,箬和篰,沒有特定的固定搭配。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太過于箬篰,讓人聽得云里霧里,一點也不明白他的觀點。
2. 這篇文章過于箬篰,讀起來讓人感到疲倦,缺乏清晰的邏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箬篰這個詞與竹子的形象聯系在一起,想象竹子的葉子和枝干紛繁復雜,象征著言辭或文章的虛華繁瑣,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文風相關的成語,如錦上添花、畫蛇添足等,可以幫助拓展對箬篰這個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講課的時候不要用太多的箬篰,讓我們更容易理解。
2. 初中生:這篇作文寫得太箬篰了,沒有重點,讓人讀起來很累。
3. 高中生:這本小說的描寫太過箬篰,讓人感覺有些夸張和虛假。
4. 大學生:在寫論文時要避免使用箬篰之詞,保持簡明扼要的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