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驤
基本解釋
(1).亦作“ 龍襄 ”。昂舉騰躍貌。《漢書·敘傳下》:“云起龍襄,化為侯王,割有 齊 楚 ,跨制 淮 梁 。” 顏師古 注:“襄,舉也。” 唐 楊巨源 《觀打球有作》詩:“親掃毬場如砥平,龍驤驟馬曉光晴。” 明 孫柚 《琴心記·牛酒交歡》:“新筑沙堤行宰相,喜今朝鳳翥龍驤,燕友逢春,鶯朋出谷。” 清 徐文元 《春日閱武召百官詣南苑》詩:“龍驤萬騎軍麾轉,鵠立千官拜舞同。”
(2).駿馬。 唐 杜牧 《題安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韻》:“半夜龍驤去,中原虎穴空。”
(3).指 晉 大將龍驤將軍 王濬 。 唐 李白 《永王東巡歌》之八:“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 龍驤 出峽來!” 王琦 注引《晉書·武帝紀》:“ 咸寧 五年十一月大舉伐 吳 ,遣龍驤將軍 王濬 、廣武將軍 唐彬 率 巴 蜀 之兵浮 江 而下。” 明 徐渭 《壽中軍某侯帳詞》:“惟愿績流 燕石 ,名茂 龍驤 。”
(4).指畫家 顧愷之 。 唐 溫庭筠 《贈李將軍》詩:“不學 龍驤 畫山水,醉鄉無跡似閒云。” 曾益 等注:“《畫苑》:‘ 顧愷之 善畫山水,仕至龍驤將軍,每大醉始命筆,人稱奇絶。’”
(5).《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 梁 有龍驤、神威、拱宸等軍,皆武勇之士也。每一人鎧仗費數十萬,裝以組繡,飾以金銀,人望而畏之。”后以泛指英勇的軍隊。 明 徐渭 《上督府公生日詩》:“初捧兵符分虎竹,再銜使命馭龍驤。”
(6).指大船。 晉 龍驤將軍 王濬 為伐 吳 曾造大船。 宋 蘇軾 《大風留金山兩日》詩:“龍驤萬斛不敢過,漁舟一葉從掀舞。” 清 趙翼 《大風從丹徒口出江至瓜洲》詩:“我來正值游江閧,萬斛龍驤莫敢動。” 嚴復 《救亡決論》:“第即使其説誠然,而舉劃木以傲龍驤,指椎輪以訾大輅,亦何足以助人張目,所謂詬彌甚耳!”參閱《晉書·王濬傳》。
成語(Idiom):龍驤
發音(Pronunciation):lóng xi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氣勢盛大,威風凜凜。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龍,古代傳說中的神獸,代表著權勢和威嚴;驤,指駿馬奔馳的樣子。龍驤意為龍奔馳,形容氣勢盛大,威風凜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多用于形容人物的威風凜凜、氣勢盛大的場合,也可用來形容事物的雄偉壯麗。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僖公十一年》記載了一個故事。公元前527年,齊國的國君僖公去世,其子莊公繼位。莊公年幼,國內權臣田和利用機會篡位,成為齊國的實際統治者。田和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地位,決定舉行盛大的國慶儀式,展示自己的威風。他命令人們在大殿前放置兩尊龍形石像,使得整個場面氣勢磅礴,威風凜凜。后來,人們就用“龍驤”來形容氣勢盛大、威風凜凜的場面。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國慶閱兵式上,軍隊整齊劃一的隊形讓人感受到了龍驤之氣。
2. 這座宮殿的建筑風格宏偉壯麗,真可謂是龍驤之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龍驤”想象成一條巨大的龍奔馳而過的場景,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學習相關成語:龍騰虎躍、龍馬精神、龍行虎步。
2. 學習相關知識:了解中國古代神獸龍的傳說,以及中國古代的皇宮建筑風格。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國慶游行時,我看到了許多隊伍整齊劃一,氣勢如虹,真是龍驤之勢。
2. 初中生:他站在演講臺上,神態莊重,氣勢如龍驤,讓人不由自主地產生敬畏之心。
3. 高中生:這部電影的場面宏大,史詩般的氣勢讓人仿佛置身于龍驤之間。
4. 大學生:在國際舞臺上,中國的崛起展現出了龍驤之勢,吸引了世界的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