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畏影避跡
發音(Pronunciation):wèi yǐng bì j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害怕影子而躲藏起來,比喻因畏懼而避開事物或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這個成語源自于《左傳·哀公十一年》:“周公旦自魯入于周,晉人畏之,避之。”意思是周公旦從魯國到周國,晉國的人害怕他,都避開他。這個成語原本指的是人們因害怕而躲避周公旦,后來逐漸引申為害怕某種事物或人而回避。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因畏懼而避開某人或某事物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們因害怕而躲避某種不好的影響。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畏影避跡的故事起源于《左傳》,講述了周公旦從魯國到周國后,晉國的人因害怕他而避開的情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畏影避跡是一個四字成語,由“畏”、“影”、“避”、“跡”四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畏影避跡,從來都不敢在公眾場合發表自己的意見。
2. 她對蛇有著極其恐懼的心理,見到蛇就會畏影避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畏影避跡”這個成語的含義,想象一個人因害怕自己的影子而躲避起來的情景,加深對該成語的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畏懼、回避相關的成語,如“避實就虛”、“避重就輕”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害怕黑暗,晚上回家的時候總是畏影避跡。
2. 初中生:他因為曾經受到過欺凌,所以對人們的目光總是畏影避跡。
3. 高中生:為了避免和他那個不靠譜的朋友發生沖突,他選擇畏影避跡,遠離他。
4. 大學生:面對困難,有些人選擇畏影避跡,而有些人選擇勇敢地面對并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