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耐
基本解釋
不能。《禮記·樂記》:“故人不耐無樂,樂不耐無形,形而不為道,不耐無亂。” 鄭玄 注:“耐,古書能字也。”
(1).不能忍受。《南史·張敷傳》:“ 文帝 令以后車載沙門往,謂曰:‘道中可得言晤。’ 敷 不奉詔,曰:‘臣性不耐雜。’” 宋 向子諲 《減字木蘭花》詞:“不耐世間風與日,著意遮圍,莫教春光造次歸。” 清 周亮工 《復何匡山書》:“其聲嗚嗚,不耐愁人聽。” 魯迅 《書信集·致韋素園》:“而種種可惡,令人不耐,所以突然辭職了。”
(2).不愿意。 宋 余桂 《春日即事》詩:“半晴半雨春無準,燕怯輕寒不耐飛。”
成語(Idiom):不耐(bù nài)
發音(Pronunciation):bù nà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耐受、不能忍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耐指不能忍受、受不了;耐又指忍受、承受。不耐是指無法忍受或承受某種狀況或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耐用于描述無法忍受或承受某種情況、環境或行為的心理狀態。常用于表達對某種不良行為、麻煩或壓力的無法容忍之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耐一詞源于《論語·鄉黨篇》中的一句話:“人而不耐其家者,其家鄉人也。”意思是說人如果不能忍受自己的家庭,那就是對自己家鄉的不忠。后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表示無法忍受或承受的意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字組成,沒有固定的搭配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這種無理的要求感到不耐,拒絕了對方的要求。
2. 在炎熱的夏天,人們對高溫天氣感到不耐,紛紛尋找避暑的地方。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不耐的發音與“不乖”相聯想,表示無法忍受或承受的情緒與不聽話、不乖的行為相對應。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以“不”字開頭的成語,如不屈不撓、不可思議等,以擴大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歲):我不耐煩等待,想快點吃晚飯。
2. 初中生(14歲):我對這種不公平的待遇感到不耐,決定要為自己爭取權益。
3. 高中生(17歲):學習壓力太大,我有時會感到不耐受,但我會努力堅持下去。
4. 大學生(20歲):面對社會的競爭和壓力,有時我會感到不耐受,但我相信自己能夠克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