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安危與共(ān wēi yǔ gòng)
發音(Pronunciation):ān wēi yǔ gò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困難或危險的情況下,彼此共同面對、共同承擔,互相幫助,表達了團結互助、同舟共濟的精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這個成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安危與共,未有仁者也。”意思是在安逸或危險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共同的仁德,就無法真正實現安全與共享。這個成語強調了團結互助的重要性,意味著人們應該在困難時相互幫助,共同面對挑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團隊、家庭或社會群體在面對困難時共同合作,共同承擔風險,以實現共同目標。也可以用來表達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精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寓言故事。相傳,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叫做梁惠王的國王,他非常關心國家和百姓的安危。有一次,梁惠王問他的大臣:“你們對于安危會怎么做?”大臣們回答說:“臣下會在安全的時候享受,而在危險的時候逃避。”梁惠王聽后不滿意地說:“這樣的人不是仁者。”他認為真正的仁者應該是在安危之間與百姓共同分擔,共同面對困難。于是,他提出了“安危與共”的觀念。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四個字組成,前兩個字“安危”表示安全與危險,后兩個字“與共”表示共同、一起。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個團隊中,大家都深信“安危與共”的精神,所以我們總能夠克服困難,取得成功。
2. 這個家庭成員之間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真正做到了“安危與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這個成語的意思和結構,想象一個團隊或家庭在面對困難時緊密團結在一起,共同承擔風險,互相幫助,實現共同目標的場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有關團結互助、共同合作的成語,如“同舟共濟”、“眾志成城”等,深入了解中國文化中強調團結互助的價值觀。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上的同學都很團結,每次考試大家都互相幫助,真是“安危與共”。
2. 初中生:在我們的足球隊中,每個隊員都非常團結,無論是訓練還是比賽,我們都能夠做到“安危與共”。
3. 高中生:在我們班級里,大家都很關心彼此,如果有同學遇到困難,我們會一起想辦法解決,真正體現了“安危與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