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用
基本解釋
可用。《北史·周本紀下》:“詔偽 齊 東山 、 南園 及 三臺 ,并毀撤。瓦木諸物凡入用者,盡賜百姓。” 唐 孫揆 《靈應傳》:“余本機鈐入用,効節戎行,雖奇功蔑聞,而薄効麄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二·新淦筆工》:“語其子曰:‘ 柳學士 能書,當留此筆,不爾退還,即可以常筆予之。’ 柳 果以為不入用,別求,遂予常筆。”
成語(Idiom):入用(rù yòng)
發音(Pronunciation):rù yò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某人或某物能夠被接受、被使用。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入用一詞中的“入”指進入、進入到某種狀態,而“用”指使用、應用。成語的基本含義是指某人或某物能夠被接受、被使用。它強調了某人或某物具備了被使用的條件和價值。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才或物品受到歡迎、被重視、被使用的情況。可以用于描述某人的才能、技能得到認可,也可用于形容某物的功能、效果得到肯定。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韓非子·難一》中有一則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個國家的宰相出巡時,看到了一個木匠的技藝非常出色,于是將他招為官員。這個故事中的木匠就是“入用”的寓意所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才華很快就被公司入用,成為了一名重要的高管。
2. 這種新技術非常實用,很快就被市場入用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入用”與“人才被使用”聯系起來,形成記憶聯想,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人才被使用相關的成語,如“用武之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覺得我寫的作文很好,就把它入用到班級的作文集里了。
2. 初中生:我參加了學校的籃球隊選拔,希望能被入用成為正式隊員。
3. 高中生:我對音樂很有興趣,希望能將來被大學的音樂學院入用。
4. 大學生:我在實習期間表現出色,公司決定將我留下并入用為正式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