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旃檀
基本解釋
即白檀香。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白旃檀非不馥,焉能逆風。” 唐 白居易 《贈韋處士六年夏大熱旱》詩:“既無白旃檀,何以除熱惱?” 唐 寒山 《詩》之九七:“有人把椿樹,喚作白旃檀。”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一·檀香》:“白旃檀,氣味辛溫,無毒。”參見“ 白檀 ”。
成語(Idiom):白旃檀
發(fā)音(Pronunciation):bái jiān t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品質(zhì)高尚,清白無暇,不受世俗的誘惑和腐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旃檀源自佛教經(jīng)典,旃檀是一種香木,被用來做佛教儀式中的香爐。白旃檀指的是旃檀木的顏色潔白純凈,沒有任何瑕疵。引申為人的品德高尚,清白無暇,不受世俗的誘惑和腐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白旃檀常常用來形容人的品質(zhì)高尚,比喻一個人純潔無暇,不受污染。可以用于贊美他人的高尚品德,也可以用于自我要求和自我評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白旃檀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佛說阿彌陀經(jīng)》中,意為佛陀的純潔品質(zhì)。后來,這個成語被引申為人的高尚品德。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白旃檀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形容詞“白”和名詞“旃檀”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品德高尚,真可謂是白旃檀一般。
2. 她一直保持著白旃檀的品質(zhì),不受任何誘惑。
3. 這個社區(qū)的居民都以白旃檀自居,互相幫助,和睦相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白旃檀”與清白無暇的形象聯(lián)系起來,想象白色的旃檀木象征著純潔無瑕的品質(zhì)。可以通過多讀、多寫、多運用這個成語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佛教文化中的旃檀木的意義和用途,以及其他與高尚品德相關(guān)的成語,如“高潔無暇”、“廉潔奉公”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品德像白旃檀一樣純潔。
2. 初中生:我們應(yīng)該向白旃檀一樣保持高尚的品質(zhì)。
3. 高中生:他的行為舉止總是白旃檀般的高尚。
4. 大學生:在這個紛繁復(fù)雜的社會中,保持白旃檀的品質(zhì)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