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恭
基本解釋
即大不敬。 宋 洪邁 《容齋續筆·紫閣山村詩》:“護視微不謹,則被以大不恭罪。”《宋史·禮志二五》:“其合行典禮,令有司集議來上。如敢沮格,是使朕為人子而忘孝之道,當以大不恭論其罪。”
大不恭(dà bù gōng)
發音(dà bù gō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態度非常不恭敬,毫無禮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形容人對他人或事物不敬、不尊重,態度惡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適用于形容某人對長輩、師長或有威望的人不恭敬的行為舉止。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古代有位兒童天才,名叫韓愈。他在年幼時就極具才華,但韓愈的父親對他的才華并不欣賞,認為他過于自負。一次,韓愈與父親爭論時,不慎說出了“大不恭”的話,意思是對父親的不敬。這一事件成為了“大不恭”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 + 動詞 + 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竟然對老師大不恭,簡直是無禮至極。
2. 孩子們應該懂得尊重長輩,不要表現出大不恭的態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將“大不恭”與形容詞“大”和“恭”相結合,形象地表示出對他人不恭敬的態度。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與尊重和禮貌相關的成語,例如“恭敬不如從命”,“恭維奉承”,以及“尊師重道”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對老師說話時大不恭,被批評了。
2. 初中生:他對長輩態度大不恭,需要反省自己的行為。
3. 高中生:他在公開場合大不恭地批評了領導,引起了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