陬訾
成語(Idiom):陬訾(zōu zī)
發音(Pronunciation):zōu z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相互詆毀、攻擊、中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陬,古代指位于山腳下的田地;訾,指田地中的草木。這個成語比喻人們相互攻擊、中傷,互不相容。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與人之間的攻擊、中傷行為,多用于貶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史書,記載了春秋時期的歷史和政治事件。其中有一則故事,描述了魯國的兩位大臣之間的爭斗。一位叫季孫的大臣在魯國內受到了另一位大臣叫仲孫的攻擊和中傷。季孫大臣對仲孫大臣說:“你說我不好,我也說你不好。你攻擊我,我也攻擊你。”從此,人們用“陬訾”來形容人們相互詆毀、攻擊、中傷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陬訾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之間的關系已經變得非常緊張,經常互相陬訾。
2. 他不喜歡聽到別人陬訾他的家庭背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陬訾”與“攻擊、中傷”這些含義聯系起來,形象地想象兩個人在田地中相互攻擊、中傷的場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刻薄”、“誹謗”等,加深對陬訾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們之間的友誼破裂了,開始相互陬訾。
2. 初中生(13-15歲):同學之間經常出現陬訾的情況,導致班級氛圍緊張。
3. 高中生(16-18歲):在同學群里,他們經常陬訾別人的外貌和成績。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在職場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人們常常以陬訾為手段來攻擊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