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shān zhōng zǎi xiàng ㄕㄢ ㄓㄨㄙ ㄗㄞˇ ㄒㄧㄤˋ山中宰相
南朝 梁 陶弘景 隱居于 句容句曲山 (即 茅山 ,在 江蘇省 西南部)。 梁武帝 時禮聘不出,國家每有大事常前往咨詢。時人稱之為“山中宰相”。見《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 唐 徐夤 《嵐似屏風》詩:“山中宰相 陶弘景 ,谷口耕夫 鄭子真 。”后亦用以稱有宰相之才而不用于世之士。《宋史·隱逸傳中·鄧考甫》:“予自謂山中宰相,虛有其才也;自謂文冒先生,虛有其詞也。不得大用於盛世,亦無憾焉,蓋有天命爾。” 清 吳翊 《洞庭山館呈司寇東海公》詩之二:“ 江 左文章分史局,山中宰相起經樓。”亦省稱“ 山相 ”。 唐 鄭谷 《蔡處士》詩:“旨趣 陶山相 ,詩篇 沉隱侯 。”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山中宰相
成語(Idiom):山中宰相
發音(Pronunciation):shān zhōng zǎi xi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山野中擔任重要職務的人,比喻能力出眾、地位高而又不被人所知。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山中宰相”源自于古代中國的故事。相傳,晉朝時期,有一位名叫王恭的宰相,他在山中隱居生活,沒有人知道他的真實身份。然而,盡管他在山中,他的智慧和才能卻非常出眾,被譽為“山中宰相”。這個成語后來就用來形容那些能力出眾、地位高而又不被人所知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成語“山中宰相”常用于形容那些隱藏在幕后、默默無聞但卻具有重要地位和豐富才能的人。比如,可以用來形容一個在工作中默默付出、但卻被他人忽視的員工;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在學術界或藝術領域有卓越成就但不為大眾所知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山中宰相”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歷史傳說和民間故事,具體的故事情節可能因地區和版本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山中”和“宰相”兩個部分組成。其中,“山中”表示在山野中,隱居生活;“宰相”表示擔任重要職務的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盡管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師,但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被認為是教育界的“山中宰相”。
2. 這位藏書家在藏書樓中默默無聞,但他的藏書量和藏書質量卻是藏書界的“山中宰相”。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成語“山中宰相”。想象一個智慧而又低調的人,在山中擔任宰相的重要職務,但卻沒有人知道他的真實身份。這樣的形象能夠幫助你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的歷史故事、成語和文化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比如“井底之蛙”、“錦上添花”等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媽媽雖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婦,但她在家務和照顧孩子方面真的是我們家的“山中宰相”。
2. 初中生(13-15歲):雖然他在學校里沒有太多的社交活動,但他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可以說是班級的“山中宰相”。
3. 高中生(16-18歲):盡管他在學生會中沒有太多的曝光率,但他的組織能力和領導才能使他成為學校的“山中宰相”。
4. 大學生(19-22歲):雖然他的科研成果沒有被廣泛報道,但他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已經讓他成為了“山中宰相”。
5. 成年人(23歲以上):盡管他在公司里默默工作,但他的專業知識和工作能力使他成為了公司的“山中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