愆誅
成語(Idiom):愆誅 (qiān zhū)
發音(Pronunciation):qiān zh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因過失而受到嚴厲懲罰或遭受不應有的懲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愆誅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愆意指過失、錯誤,誅意指嚴厲的懲罰或殺戮。愆誅表示因為犯了錯誤而受到嚴厲的懲罰或遭受不應有的懲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愆誅多用于描述某人因犯錯而受到嚴厲的懲罰,也可用于形容某人受到不應有的懲罰。可以用來警示他人要小心行事,避免犯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戰國策·齊策四》記載了一個故事。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叫孟嘗君的大臣,他在處理國家事務時犯下了一個大錯。為了懲罰他,齊國的國君劉纘下令將孟嘗君的一只腳割掉。這個故事被后人用來形容因過失而受到嚴厲的懲罰,成為了成語愆誅的由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愆誅是一個形容詞+動詞的結構,形容詞愆修飾動詞誅。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為犯了大錯,最后遭到了愆誅。
2. 這個公司的老板經常對員工進行愆誅,導致員工士氣低落。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愆誅拆分成兩部分來記憶,愆意指過失,誅意指嚴厲懲罰??梢酝ㄟ^想象一個人因為犯錯而受到嚴厲的懲罰的場景來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與懲罰相關的成語,如“罪不容誅”、“應有盡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做錯了作業,老師給了我一個愆誅,讓我再寫一遍。
2. 初中生:他因為考試作弊被老師發現,最后遭到了愆誅。
3. 高中生:他因為在學校打架被校長開除,真是愆誅之下自有忠實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