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伏
基本解釋
不服。《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那大姓委實受冤,心里不伏,到上邊監司處再告將下來。”《儒林外史》第四回:“眾回子心里不伏,一時聚眾數百人,鳴鑼罷市,鬧到縣前來。”
成語(Idiom):不伏
發音(Pronunciation):bù f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屈服,不屈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不屈服于外力、壓力,堅決不妥協或屈從于困境、逆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在困難、壓力面前堅定不移,不屈不撓,堅決不退縮。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伏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昭公二十三年》中的一則故事。故事講述了當時的晉國國君昭公,面對外敵入侵,他的大臣們紛紛勸他投降,但昭公堅決不屈服,堅持抵抗,最終成功擊退了敵人。這個故事成為了后來形容堅定不屈的成語“不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形容詞“不”和動詞“伏”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困境面前,他毫不動搖,始終不伏。
2. 雖然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但他從不伏。
3. 盡管面臨巨大的壓力,他仍然不伏,堅持自己的信念。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不服輸”進行對比記憶。不伏與不服輸意思相似,都表示不屈服,不退縮。可以聯想到一個人在比賽中不服輸,堅持到底的形象,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更多與堅持不屈相關的成語,如“堅貞不屈”、“百折不撓”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一定要努力學習,不伏困難,爭取取得好成績。
2. 初中生:我要在籃球比賽中不伏,堅持到最后一刻。
3. 高中生:面對高考的壓力,我要堅定不伏,相信自己能夠取得好成績。
4. 大學生:在創業的道路上,我要不伏困難,堅持追求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