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匱
基本解釋
缺乏;欠缺。《國語·周語下》:“田疇荒蕪,資用乏匱。” 漢 桓寬 《鹽鐵論·論儒》:“今晚世之儒勤德,時有乏匱,言以為非,困此不行。” 宋 曾鞏 《朝中祭錢純老文》:“天子聞喪,馳使臨視,勞恤煢孤,賙憐乏匱。”
成語(Idiom):乏匱(fá kuì)
發音(Pronunciation):fá ku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缺乏、不足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某種資源或者能力缺乏、不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描述某種物質、精神、能力等缺乏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后漢書·鮑氏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鮑氏是東漢末年的一位大臣,他一生勤勉好學,深受當時的皇帝賞識。一次,鮑氏奉命前往一座山谷,以調查當地的資源情況。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鮑氏發現這個山谷的水源匱乏,土地貧瘠,植被稀少,可供利用的資源非常有限。于是,他在回報皇帝時使用了“乏匱”這個詞語來描述這個山谷的資源情況。后來,這個詞語就被人們廣泛使用,用來形容某種資源或者能力的缺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地區的水資源乏匱,需要加大節水宣傳教育。
2. 他的知識乏匱,需要更多的學習和積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乏匱”聯想為一個缺乏水和食物的人,在干旱的沙漠中苦苦求生。通過這個形象,可以幫助記住“乏匱”的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乏匱”相關的成語,如“匱乏無聊”、“匱乏無能”等,進一步拓展對這個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6-12歲):我的零花錢乏匱,買不起新的玩具。
中學生(13-18歲):他的英語詞匯量乏匱,需要多讀英語原著來提升。
大學生(19-22歲):這個研究領域的文獻資料乏匱,需要更多的實地調查和深入研究。
成年人(23歲以上):她的耐心乏匱,很難堅持完成一項長期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