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劘
成語(Idiom):攻劘(gōng zhé)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zh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攻劘指的是用計謀或手段來攻擊對方,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攻劘是一個形容詞,用來描述某人或某事采取各種策略或手段來對付對方。這個成語強調了使用智慧和技巧來解決問題或達到目標的重要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攻劘常常用于形容戰爭、競爭或斗爭中的策略和手段。它可以用來描述政治、商業、體育等領域中的智慧和技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攻劘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十一年》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叫做魯昭公的國君對待敵人的智慧和策略。在這個故事中,魯昭公通過使用各種計謀和手段來對付敵人,最終獲得了勝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攻劘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競選中使用了各種攻劘手段,最終成功當選。
2. 這位領導者善于運用攻劘,使得他的團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攻劘記憶為“攻擊對方的策略”。通過將這個成語與攻擊和策略聯系起來,可以更容易地記住它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除了攻劘,還有許多類似的成語可以學習,例如攻守、攻心、攻其不備等。通過學習這些成語,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智慧和策略。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用各種攻劘方法解決了難題。
2. 初中生(13-15歲):這個團隊通過攻劘獲得了比賽的勝利。
3. 高中生(16-18歲):政治家們經常使用攻劘來爭取選民的支持。
4. 大學生(19-22歲):在商業競爭中,企業需要靈活運用攻劘來保持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