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鼎足而立
發音(Pronunciation):dǐng zú ér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三個或多個勢力、地位相當的人或事物并列,平衡發展,互不相讓。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鼎足而立”源自于《左傳·隱公三年》:“鼎足以立。”鼎是古代用來煮飯的三足大鍋,足以立,意味著穩固和堅定。這個成語比喻三個或多個勢力、地位相當的人或事物并列,各自獨立而又相互競爭。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多個勢力平衡發展的局面,也可用來形容多個對手勢均力敵的競爭關系。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鼎足而立”的故事起源于《左傳·隱公三年》。當時,魯國的隱公面臨著三個強大的鄰國——晉國、齊國和宋國的競爭和威脅。隱公希望魯國能夠與這三個國家并列,平衡發展,互不相讓。于是他說:“鼎足以立。”這個成語由此而來,成為形容三個或多個勢力并列的局面的代名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鼎足而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三個大國在國際上鼎足而立,相互之間形成了穩定的平衡局面。
2. 在這個行業中,這三家公司一直鼎足而立,競爭激烈。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鼎足而立的形象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三個鼎足并立的大鍋,象征著三個勢力平衡發展的局面,互不相讓。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平衡、競爭相關的成語,如“勢均力敵”、“競爭激烈”。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三個同學在班級里鼎足而立,都是班級的優秀學生。
2. 初中生:在學校的籃球比賽中,兩個隊伍鼎足而立,比分一直很接近。
3. 高中生:這三所大學在錄取分數線上鼎足而立,考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實力進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