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覩事
基本解釋
亦作“ 不睹事 ”。1.糊里糊涂;不更事。 元 關漢卿 《蝴蝶夢》第二折:“俺孩兒,好寃屈,不覩事,下牢獄。”《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 士肅 聽罷道:‘那里這樣不睹事的少年,遭如此圈套,可恨!可恨!’”
(2).不曉事,任性妄為;不識時務。 元 鄭光祖 《智勇定齊》第三折:“不覩事撞入咱陣里,你正是有路無歸。”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甚的是軟款溫存,硬打捱強為眷姻,不覩事強諧 秦 晉 。” 明 無名氏 《打董達》第二折:“不由我忿怒,拳著處,血模糊。你可也不覩事 班 門學弄斧。”
(3).昧心負義。 元 楊文奎 《兒女團圓》第三折:“他是個不覩事的喬男女,你便橫枝兒待犯些口舌,那廝敢平地下鍬撅。” 元 高文秀 《遇上皇》第二折:“好模樣,歹做出,不覩事,要休書。”
成語(Idiom):不覩事
發音(Pronunciation):bù jiàn s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明事理、不懂事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人不明白事理,不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缺乏判斷力和見識。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來形容年輕人或者缺乏經驗的人對事情的不理解和不懂事理。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襄公十三年》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春秋時期,齊國的襄公曾經派人去楚國送禮,但是禮物被楚國的人拒收。襄公因此感到非常疑惑,不明白楚國為什么會拒絕他的禮物。他對自己的臣子說:“我真是不覩事啊!”意思是他不明白事理,不懂得怎么處理這樣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 + 覩(見) + 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年輕人雖然聰明,但是有時候還是不覩事。
2. 他在工作中總是犯一些低級錯誤,看來真是不覩事啊。
3. 年輕人要多學習,多經歷一些事情,才能不再不覩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成“不見事”,表示這個人對事情不見識,不明事理。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不識時務”、“不知所措”等,進一步豐富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不覩事,老師剛剛講過的內容他就忘記了。
2. 初中生:我覺得他不覩事,明明有更好的選擇,卻還是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
3. 高中生:他對社會的規則和道德標準不覩事,總是做出一些讓人無法理解的行為。
4. 大學生: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都不覩事,不懂得如何處理工作和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