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盧伎
都盧伎(dū lú jì)
發音:dū lú jì
基本含義:指故作姿態,不自然地表演或裝扮。
詳細解釋:都盧伎一詞源自明代戲曲《牡丹亭》,其中的一幕描述了一個女子扮男子的情節。而在古代戲曲中,扮演女子角色的男演員被稱為“都”(dū),扮演男子角色的女演員被稱為“盧”(lú)。因此,“都盧伎”這個成語就是指男子扮女子或女子扮男子的表演,也可以引申為指人故作姿態,不自然地表演或裝扮。
使用場景: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人故作姿態,不自然地表演或裝扮的情況。可以用來批評那些過分做作、不真實的人。
故事起源:都盧伎的故事起源于明代戲曲《牡丹亭》。該劇以唐代的故事為背景,講述了一個男子夢游進牡丹亭,與一位美麗女子相愛的故事。在劇中,男主角劉秀扮成女子,與女主角李麗華相遇并相愛。這一幕戲曲中男子扮女子的情節,使得“都盧伎”成為了一個常用的成語。
成語結構:都盧伎是一個四個字的成語,由“都”、“盧”、“伎”三個字組成。
例句:
1. 他平時總是故作都盧伎,不自然地表演。
2. 她的裝扮太過都盧伎,讓人難以接受。
記憶技巧:可以通過聯想“都盧伎”這個成語的發音,來幫助記憶。將“都”和“盧”聯想為兩個人名,而“伎”則是表演的意思。想象兩個人在舞臺上故作姿態地表演,就可以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了。
延伸學習:了解更多中國傳統戲曲和成語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都盧伎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的表演太都盧伎了,一點也不自然。
初中生:她的裝扮總是都盧伎,沒有自己的風格。
高中生:他平時總是都盧伎地表演,不敢展示真實的自己。
【版權聲明】 本文為查字典網站原創文章,版權歸查字典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內容。違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