髀臋
成語(Idiom):髀臋(bì lí)
發(fā)音(Pronunciation):bì l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腿部肌肉松弛無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髀,指大腿;臋,指松弛、無力。髀臋形容人的腿部肌肉松弛無力,失去了原有的力量和強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體力不支、行動困難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人在關(guān)鍵時刻失去了勇氣和決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淮南子·人間訓》記載了一個關(guān)于髀臋的寓言故事。相傳古代有一位名叫齊桓公的國君,他曾經(jīng)因為腿部肌肉松弛無力而無法行動。有一天,他的臣子告訴他,只要用一塊熱磚燙一燙大腿,就能恢復腿部的力量。于是,齊桓公按照臣子的建議做了,果然奇跡般地恢復了行動能力。這個故事后來就演變成了成語“髀臋”。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最近身體不好,常常感到腿部髀臋,行動困難。
2. 在比賽的最后階段,他突然感到腿部髀臋,失去了繼續(xù)前進的勇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髀臋”與“髀部松弛無力”這個意思進行聯(lián)想,形象地想象一個人的腿部肌肉松弛無力的樣子,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guān)的成語,如“骨瘦如柴”、“力不從心”等,以擴大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跑了一段路后感到腿部髀臋,只好坐在路邊休息。
2. 初中生:考試前夕,他整夜復習,精神緊張,腿部髀臋,無法入睡。
3. 高中生:面對困難,他沒有喪失勇氣,而是堅持不懈,不被髀臋所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