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參與式預算
發音(Pronunciation):cān yù shì yùsu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民眾或相關利益方參與決策和預算的過程,強調民主、公開、透明的原則。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參與式預算是指在決策和預算過程中,廣泛征求民眾或相關利益方的意見和建議,以實現民主決策和公眾利益最大化。它強調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互動和合作,讓民眾參與到政策制定和資源分配中來。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參與式預算常用于政府決策、社區規劃、企業管理等各個領域。它可以增加公眾對政策決策的信任感,提高政策執行的效果,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參與式預算這個詞語是在現代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發展中逐漸形成的。它是在民主改革和社會進步的推動下,為了增加公眾參與政策決策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而提出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參與式預算由三個詞組成,分別是“參與”、“式”和“預算”。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政府在制定預算時應該積極推行參與式預算,讓民眾能夠參與到決策中來。
2. 參與式預算可以有效地增加公眾對政府決策的認同感和滿意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參與式預算記憶為“參與決策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民眾可以參與到預算的制定中來,實現公眾利益的最大化。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關于參與式預算的相關知識,可以了解國內外的成功案例,深入了解其原理和實施方法,以及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們班級決定參與式預算,讓大家一起決定怎么使用班費。
2. 初中生(13-15歲):社區舉行了一次參與式預算的活動,讓我們能夠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來。
3. 高中生(16-18歲):我們學校開展了一次參與式預算的實踐活動,讓我們了解政府決策的過程。
4. 大學生(19-22歲):我們學院組織了一次參與式預算的研討會,讓我們思考如何更好地參與到社會發展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