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惡
基本解釋
(1).封建時代刑律所定的十種大罪。《隋書·刑法志》:“﹝ 開皇 元年﹞更定《新律》……又置十惡之條,多採 后齊 之制,而頗有損益。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謀叛,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義,十曰內亂。犯十惡及故殺人獄成者,雖會赦,猶除名。” 唐 長孫無忌 《唐律疏議·名例一·十惡》:“ 周 齊 雖具十條之名,而無十惡之目。 開皇 創制,始備此科……自 武德 以來,仍遵 開皇 ,無所損益。” 元 李行道 《灰闌記》第二折:“你藥殺親夫,這是十惡大罪哩。” 清 林則徐 《籌議嚴禁鴉片章程摺》:“近復將不供興販姓名者,由杖加徒,已屬從重,若逕坐死罪,是與十惡無所區別。”
(2).佛教以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為十惡。《南齊書·高逸傳論》:“今則十惡所墜,及五無間,刀樹劒山,焦湯猛火,造受自貽,罔或差貳。”《敦煌變文集·目蓮救母變文》:“阿娘生時不修福,十惡十懲皆具足。”參閱《法苑珠林》卷一○六。
成語(Idiom):十惡不赦
發音(Pronunciation):shí è bù sh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罪惡極重,罪不可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犯下的罪行非常嚴重,罪孽無法得到寬恕和原諒。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罪惡惡劣、罪責重大,常用于法律、道德等方面的描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刑法制度。在古代,十惡是指十種最嚴重的罪行,包括殺人、傷人、盜竊、強奸、詐騙、叛國、背信、謀反、破壞和毀滅。犯下這些罪行的人被認為是罪孽深重,罪不可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四個字的固定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罪犯犯下了十惡不赦的罪行,應該受到嚴懲。
2. 他的行為堪稱十惡不赦,沒有人能原諒他。
3. 法律對于犯下十惡不赦的人要嚴厲懲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十惡不赦”與嚴重罪行和無法原諒的概念聯系起來,形成對該成語的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中國古代刑法制度,了解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罪大惡極”、“罪不容誅”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偷了同學的鉛筆盒,這個行為十惡不赦。
2. 初中生:那個殺人犯犯下了十惡不赦的罪行,應該受到極刑。
3. 高中生:這個官員貪污了幾千萬元公款,他的罪行可以說是十惡不赦。
4. 大學生:那個企業家詐騙了數億投資者的資金,他應該受到十惡不赦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