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喪
成語(Idiom):崩喪
發音(Pronunciation):bēng s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非常悲傷、絕望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崩,原指山崩地裂,引申為倒塌、崩潰;喪,原指喪失親人,引申為失去、消亡。崩喪表示人心崩潰、精神崩潰,形容極度悲傷、絕望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遭遇巨大打擊、喪失希望、心灰意冷的情況,表達極度悲傷、絕望的心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崩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晉書·王導傳》中的一個故事。據傳,王導是晉朝時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學家,他的兒子王恭在一次戰斗中戰死,王導因此悲痛欲絕,整日垂頭喪氣,形容他的狀態就是“崩喪”。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崩喪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崩”是動詞,表示倒塌、崩潰;“喪”是動詞,表示失去、消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得知自己的親人去世后,整個人都崩喪了。
2. 考試失敗后,他感到非常崩喪,一時無法恢復過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崩喪”聯想為一座山崩塌后所有的人都喪失了親人,形容極度悲傷、絕望的狀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崩喪相關的成語,如“心力交瘁”、“心如崩潰”等,豐富自己的成語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聽到小狗被車撞死的消息,小明感到崩喪。
2. 初中生:考試成績出來后,他覺得自己的努力白費了,心情崩喪。
3. 高中生:面對家庭的變故,她陷入了崩喪的狀態,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
4. 大學生:實習期間遭遇重大挫折,他感到崩喪,對未來失去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