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鵠
基本解釋
(1).箭靶的中心。《禮記·中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鄭玄 注:“畫布曰正,棲皮曰鵠。” 陸德明 釋文:“正、鵠皆鳥名也。一曰:正,正也;鵠,直也。大射則張皮侯而棲鵠,賓射張布侯而設正也。” 唐 李咸用 《和友人喜相遇》詩之一:“且固初心希一試,箭穿正鵠豈無緣。” 王闿運 《李仁元傳》:“然子知射乎?志正體直以求正鵠,此射者之所能也。”
(2).正確的目標。 明 凌濛初 《<二刻拍案驚奇>小引》:“丁卯之秋事,附膚落毛,失諸正鵠,遲迴 白門 ,偶戲取古今所聞一二奇局可紀者演而成説,聊舒胸中磊塊。” 孫中山 《北伐宣言》:“革命之目的縱未能完全達到,然不失正鵠,以日躋於光明,則有斷然者。” 蔡元培 《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只要在心理上使學生徹底明白體育的目的,是為鍛煉自己的身體,不是在比賽爭勝上,要使他們望正鵠做去。”
成語(Idiom):正鵠
發音(Pronunciation):zhèng h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正直、高尚的品德和道德風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正鵠是由“正”和“鵠”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正”表示正確、正直,而“鵠”是指天鵝,象征高尚。正鵠這個成語形象地比喻人的品德高尚、行為正直,具有崇高的道德風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正鵠常用于贊美有道德操守、品德高尚的人。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行為正直、態度端正,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風范。在表揚他人時,可以用正鵠來贊美對方的品德高尚和行為端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正鵠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史記·孔子世家》。故事中,孔子的弟子子路問孔子:“君子之道,是否可以言傳?”孔子回答說:“君子之道,正鵠而已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一個君子,只要做到正直、高尚,就足夠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正鵠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形容詞“正”和名詞“鵠”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品德高尚,行為端正,真是個正鵠的人。
2. 她做事光明磊落,一直保持著正鵠的態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正鵠”與“高尚的天鵝”進行聯想,天鵝是一種高雅、高尚的鳥類,正鵠也代表著高尚的品德和道德風范。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正鵠相關的成語,如“正直無私”、“高尚品德”等,以擴展對高尚品德和道德風范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正鵠的人,要誠實守信。
2. 初中生:他的行為正鵠,從不欺負同學。
3. 高中生:作為學生干部,我們應該樹立正鵠的榜樣,帶領同學們做好事。
4. 大學生:大學生應該有正鵠的人生追求,努力學習,為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