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菩薩心腸
發音(Pronunciation):pú sà xīn chá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心地善良,慈悲為懷,對他人有深厚的同情心和寬容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菩薩,佛教中指覺悟成佛的人;心腸,指人的心地。菩薩心腸形容一個人有慈悲善良的心,對他人的困苦和不幸有深切的同情,并愿意幫助他們,寬容他們的過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具有寬容和慈悲的心腸,樂于助人,對他人的困境和錯誤能夠寬容理解,給予幫助和關懷。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佛本行集經》中有一則故事,佛陀的徒弟目犍連因為修行的功德而得到神通,能夠治愈疾病。有一次,他遇到了一個嚴重病重的人,但是這個人曾經對目犍連做過很多壞事。許多人都勸目犍連不要幫助他,但是目犍連卻心懷慈悲,無私地為他治療。最后,這個人不僅病愈,還徹底改變了自己的行為。佛陀贊嘆目犍連的慈悲心腸,稱他為“有菩薩心腸”。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菩薩心腸是由“菩薩”和“心腸”兩個詞組成的,表示一個人善良、慈悲的心。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每個人都有菩薩心腸,總是樂于幫助他人。
2. 她的菩薩心腸讓她成為了大家眼中的好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菩薩心腸的“菩薩”代表慈悲,而“心腸”代表心地,這樣就能記住菩薩心腸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與佛教相關的成語和故事,了解佛教中的慈悲觀念和修行方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老師說我們要有菩薩心腸,要幫助小伙伴。
2. 小學生:我想長大后成為一個醫生,擁有菩薩心腸,幫助更多的人。
3. 初中生:我們要學會寬容和理解,展現出自己的菩薩心腸。
4. 高中生:這個社會需要更多有菩薩心腸的人,關愛他人,共同建設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