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族
基本解釋
指古代傳說的 高陽氏 的后代八愷和 高辛氏 的后代八元,為 舜 向 堯 推薦的十六個賢臣。因其各有大功,皆賜氏族,故稱。也稱十六相。《左傳·文公十八年》:“昔 高陽氏 有才子八人, 蒼舒 、 隤敳 、 檮戭 、 大臨 、 龍降 、 庭堅 、 仲容 、 叔達 ,齊、圣、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 高辛氏 有才子八人, 伯奮 、 仲堪 、 叔獻 、 季仲 、 伯虎 、 仲熊 、 叔豹 、 季貍 ,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世濟其美,不隕其名。以至於 堯 , 堯 不能舉。 舜 臣 堯 ,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平天成。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內平外成。” 唐 王維 《奉敕詳帝皇龜鏡圖狀》:“ 舜 之逐竄四兇、舉十六族,臣歌九德,君撫五絃等善事, 夏桀 之瑤臺瓊室、 殷紂 之肉林酒池等惡事,蓋畫如此之類,乃成龜鏡之圖。”
成語(Idiom):十六族
發音(Pronunciation):shí liù z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十六個不同的族群或種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十六族是指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包括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和哈尼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中國多元文化的特點,也可以用來表示中國各個民族之間的團結和互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十六族這個成語起源于中國古代,最早出現在《史記·五帝本紀》中,用來描述中國境內的各個少數民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十六族由兩個部分組成,十六表示數量,族表示族群或種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中國是一個有著十六族的多民族國家。
2. 十六族的文化多樣性使得中國的傳統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十六族的每個族名與其對應的漢字進行對應記憶,或者將每個族名與其特色文化或傳統習俗進行聯系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深入學習中國各個少數民族的文化和歷史,了解他們的語言、服飾、風俗等方面的特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喜歡學習十六族的民族舞蹈。
2. 初中生:十六族的傳統節日有很多有趣的活動。
3. 高中生:了解十六族的歷史和文化是我們的學習任務之一。
4. 大學生:我們要加強十六族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促進民族團結。
5. 成年人:中國的十六族是我們國家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傳承和弘揚他們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