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兀
成語(Idiom):蕩兀
發音(Pronunciation):dàng w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行動散漫、不守紀律、不守規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蕩兀是由“蕩”和“兀”兩個字組成。蕩,指行動不穩定、不受約束;兀,指不守紀律、不守規矩。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的行為雜亂無章,不守紀律,沒有規矩可言。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蕩兀一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行為不規范、不守紀律,常常出現在批評或警告他人的語境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蕩兀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四年》一文中。當時,齊國的宣公想要攻打晉國,但晉國派來的使者卻遭到了齊國的侍臣的冷落和不重視。使者感到非常氣憤,于是寫了一封信給晉國,信中說:“齊國的侍臣行為蕩兀,沒有規矩可言。”這個故事中的“蕩兀”一詞就是指齊國的侍臣行為不守規矩、不重視使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蕩兀是由形容詞“蕩”和形容詞“兀”組成的。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學生上課總是蕩兀,不認真聽講。
2. 他的工作態度蕩兀,很難讓人信任他。
3. 這個團隊蕩兀的行為導致了項目的失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蕩兀想象成一個人在行動中搖擺不定,沒有規矩可言的樣子。可以通過畫一個搖擺不定的人的形象來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行為不守紀律、不守規矩相關的成語,如“放蕩不羈”、“任性妄為”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的行為蕩兀,老師經常批評他。
初中生:這個同學蕩兀的態度影響了整個班級的學習氛圍。
高中生:他的蕩兀行為導致了他的考試成績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