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籮
簸籮(bǒ luó)
發音(Pronunciation):bǒ lu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用竹篾或草編成的圓形器具,用來清理谷物、蔬菜等雜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簸籮是一種傳統的農具,用于清理谷物、蔬菜等雜質。它的結構由竹篾或草編成的圓形器具組成,中間有許多小孔,可以過濾掉雜質,讓谷物或蔬菜更加干凈。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簸籮這個成語常用于比喻清除雜質、篩選出好的事物。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處理問題時能夠分辨出好壞、真偽,拋棄不好的、不真實的東西,保留好的、真實的東西。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選擇朋友、伙伴時能夠看清對方的真實面目,避免和不好的人交往。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簸籮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農村生活。農民在收獲谷物或蔬菜后,會用簸籮清理雜質,保留好的谷物或蔬菜。由此引申出了簸籮這個成語的含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簸籮屬于形容詞搭配型成語,由兩個形容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眼光像簸籮一樣,能夠篩選出真正有價值的項目。
2. 她的判斷力就像簸籮一樣,能夠拋棄不好的,保留好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用“簸籮”這個詞的形象來記憶,想象一個簸籮在清理雜質,篩選出好的谷物或蔬菜的場景,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其他與清理、篩選有關的成語,如“揀精去糟”、“精挑細選”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她的眼睛就像簸籮一樣,能夠找到最好吃的蔬菜。
2. 初中生:老師的眼光就像簸籮一樣,能夠找到我們的優點和問題。
3. 高中生:他的能力就像簸籮一樣,可以篩選出最有潛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