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衣國
基本解釋
神話中的燕子之國。 宋 張敦頤 《六朝事跡·烏衣巷》:“ 王榭 , 金陵 人,世以航海為業。一日,海中失船,泛一木登岸,見一翁一嫗皆衣皂,引 榭 至所居,乃 烏衣國 也。以女妻之,既久, 榭 思歸,復乘云軒泛海至其家,有二燕棲于梁上……來春,燕又飛來 榭 身上,有詩云:‘昔日相逢冥數合,如今暌遠是生離。來春縱有相思字,三月天南無雁飛。’” 宋 戴復古 《燕》詩:“聞説 烏衣國 ,低連海上村。” 金 龐鑄 《田器之燕子圖》詩:“ 烏衣之國 定何許,一雙燕子能飛來。”后因以之為男女結合之地的典實。 清 陳羽文 《鴛鴦牒》:“ 郭紹蘭 別淚成吟,傳情燕翼,宜送配 王榭 ,共乘飛云軒,偕老 烏衣國 里。”
成語(Idiom):烏衣國
發音(Pronunciation):wū yī gu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或群體以外貌、身份、衣著等表面因素來判斷他人的國家或地方。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烏衣國這個成語源自于唐代文學家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一句詩:“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歌管樓臺聲細細,烏衣巷口夕陽深。”烏衣在古代指的是低賤的衣著,烏衣國就是指那些以外貌、身份、衣著等表面因素來判斷他人的國家或地方。這個成語形象地揭示了人們以貌取人的不良習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烏衣國這個成語常用于批評那些以貌取人、片面評價他人的情境。可以用來描述社會上的歧視現象,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只看表面而不看內在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烏衣國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唐代文學家白居易的《長恨歌》。在這首長恨歌中,描述了楊貴妃與唐玄宗的愛情故事。其中一句詩“烏衣巷口夕陽深”形象地描繪了烏衣在巷口的景象,后來演變成烏衣國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烏衣為主語,國為謂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住在烏衣國,只看外表,不關心內在。
2. 我們不能以烏衣國的眼光看待他人,應該看重他們的能力和品德。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唐代文學家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烏衣巷口夕陽深這一句詩聯系起來記憶烏衣國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唐代文學和白居易的作品,深入了解烏衣國這個成語的文化背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不應該住在烏衣國,應該看重別人的內在美。
2. 初中生:我們要摒棄以貌取人的烏衣國觀念,真正了解他人的優點和才華。
3. 高中生:烏衣國的現象在社會中普遍存在,我們應該努力改變這種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