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
基本解釋
◎ 包公 Bāogōng
同“包拯”
英文翻譯
1.Bao Zheng (包拯, 999-1062), an upright official known for his stressing the dignity of law
詳細解釋
即 包拯 。 宋 廬州 合肥 (今屬 安徽 )人,因曾任天章閣待制和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 包待制 、 包龍圖 。為人剛毅,居官廉潔。其事跡長期流傳民間,被尊稱為“包公”、“包青天”。在多種小說、戲劇如《智斬魯齋郎》、《鍘美案》、《鍘包勉》、《包公案》(又稱《龍圖公案》)、《三俠五義》中,都把他描寫成剛正廉明、不畏權貴的清官典型。后借指辦事公道,鐵面無私的人。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吳南溪》:“﹝公﹞面黧黑,寡言笑,當時有‘包公’之稱,嘗彈 果毅公 訥親 ,為世所稱。” 傅曉航 《九只小鴨子》:“辦社務的干部,手腳干凈,青天包公呵!”
成語(Idiom):包公(Bāo Gōng)
發音(Pronunciation):bāo gō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包公是指包拯,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官員和法官。包公的名字成為了對公正、廉潔和公正執法的象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包公是北宋時期的官員,他以廉潔公正、勤勉聰明而著稱。他在審理案件時,無論貧富貴賤,都公正無私地處理,因此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和贊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包公一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公正、正直,不偏袒任何一方的行為。它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法官或官員在處理案件時公正無私的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包公的故事源于中國古代的歷史和文學作品。他的傳說故事中,包拯經常被描繪成一個正直和公正的官員,他不畏權貴,只按照法律公正地處理案件。因此,包公成為了中國文化中公正執法的代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包公是一個兩個字的成語,由“包”和“公”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待每個人都像包公一樣公正。
2. 這位法官的審判態度像包公一樣公正無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包公的形象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包公正直而公正的形象,將其與成語的發音和含義聯系起來。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包公感興趣,你可以閱讀有關包公的歷史和文學作品,了解更多關于他的故事和他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我要像包公一樣公正對待同學們。
2. 初中生:作為班長,我應該像包公一樣公正地處理糾紛。
3. 高中生:在我的演講比賽中,我希望能夠展現出包公般的公正和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