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糧
成語(Idiom):余糧(yú liáng)
發音(Pronunciation):yú liá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存留下來的剩余物資或財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余糧一詞來源于農業生產中的“余”,指的是收獲之后剩余下來的糧食。在成語中,余糧的含義則擴展為除了滿足當前需要之外的額外財富或資源。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人們在成功或富裕之后,仍然保留著一定的財富或資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余糧一詞常用于形容個人或團體在取得成功之后,仍然保留著一定的資源或財富,以備不時之需。它也可以用來指代個人在生活中保持節儉,不浪費財富的品質。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余糧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的《晉獻公二十四年》一文中。故事講述了晉獻公征戰時,他的將領建議將戰爭所得的糧食分給士兵,而獻公卻堅持保留一部分作為余糧。最終,晉獻公的決策被證明是英明的,因為后來晉國遭遇了大旱災,這些余糧成為了救災的重要資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勾畫 + 余糧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經商多年,留下了豐厚的余糧。
2. 即使取得了成功,也要保留一些余糧,以備不時之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農業生產中的“余”字聯系起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在農田中收獲后,留下來的一部分糧食作為余糧。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財富、富裕相關的成語,例如“富可敵國”、“富貴榮華”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買了一些糖果,吃了一些,但還留了一些余糧。
2. 初中生:他考試得了滿分,但他仍然保持著謙虛的態度,沒有忘記留下一些余糧。
3. 高中生:成功之后,我們應該保留一些余糧,以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