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yī miàn zhī shí ㄧ ㄇㄧㄢˋ ㄓㄧ ㄕㄧˊ一面之識(一面之識)
謂只見過一面,略有認識。《宋史·范純仁傳》:“ 純仁 乞歸 許 養疾, 徽宗 不得已許之。每見輔臣問安否,乃曰:‘ 范純仁 ,得一面識足矣?!?span id="fkc911s" class="diczx1">《水滸傳》第八一回:“ 宋江 道:‘ 宿太尉 舊日在 華州 降香,曾與 宋江 有一面之識?!?span id="b1e1kpu" class="diczx1">《何典》第二回:“ 劉打鬼 有個娘舅,曾與 六事鬼 有一面之識?!?郭沫若 《洪波曲》第一章五:“ 余幄奇 ,我無一面之識。那位‘軍人’便自告奮勇,替我當了說客,而居然也就說通了?!?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一面之識
成語(Idiom):一面之識
發音(Pronunciation):yī miàn zhī sh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只憑一面之見而得出的片面認識或評價。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只看到事物的一面或只了解事物的一部分而得出的認知是片面的、不全面的。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批評或警示他人,提醒人們不要只根據個別現象或表象就下結論。也可用于自我警醒,提醒自己要全面了解事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元年》記載了一個關于“一面之識”的故事。春秋時期,晉國有位名叫石碏的大夫,他的一面之識導致了他對趙國的錯誤判斷。當時,晉國想要攻打趙國,石碏認為趙國必然會被攻破,然后他主動請命帶領軍隊出征。結果,趙國防守得力,晉軍遭到重創,石碏也被俘。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只憑一面之識很容易導致錯誤的判斷和決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之+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只看到了公司的一面之識,所以對公司的整體狀況沒有全面了解。
2. 不要只憑一面之識就對人下結論,要多方面了解一個人才能做出準確評價。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成一面鏡子,鏡子只能反映出事物的一面,而無法展現事物的全貌。通過這個形象,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認知、判斷相關的成語,如“見微知著”、“以貌取人”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以前只是聽說過老虎是兇猛的,但現在我知道了只有一面之識,老虎其實也有溫柔的一面。
2. 初中生:我之前對歷史只有一面之識,只是覺得它無聊而且難記,但是通過老師的講解,我發現歷史其實很有趣。
3. 高中生:在學習新知識時,我們要避免一面之識,要通過多方面的資料和觀點來全面了解問題。
4. 大學生:在進行社會調研時,我們要避免只憑一面之識就對問題下結論,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希望這份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全面了解并記憶“一面之識”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