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監
基本解釋
亦作“止鑒”。以止水為鑒。謂使心境平靜純潔。《文選·謝靈運<初去郡>詩》:“戰勝臞者肥,止監流歸停。” 李善 注引《文子》:“莫監於流潦,而監於止水,以其保心而不外蕩也。” 明 陳子龍 《下信安江至龍丘》詩:“止鑒情已悟,疲津理未超。”參見“ 止水 ”。
成語(Idiom):止監
發音(Pronunciation):zhǐ ji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停止監禁、解除囚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止監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止”和“監”兩個字組成。止指停止、中斷,監指監禁、囚禁。合起來,止監表示解除囚禁,使被監禁的人獲得自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止監常用于形容被囚禁的人獲得釋放,也可用于比喻擺脫束縛、解脫困境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后漢書·孔融傳》中有一則故事。公元238年,孔融因舉薦才俊而遭到曹操的嫉妒,被囚禁在曹營。曹操害怕孔融的才華威脅到自己,于是派人給孔融送去一首詩,詩中含有威脅之意。然而,孔融機智地回復了一首詩,使曹操感到羞愧,最終釋放了他。這個故事中的“止監”成語,后來被引申為解除囚禁的意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終于等到了止監的那一天,他興高采烈地走出了監獄大門。
2. 在人們的努力下,這個國家的政治囚犯逐漸實現了止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將“止監”拆解成“止”和“監”,并聯想到被囚禁的人獲得自由的情景,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囚禁、解放相關的成語,如“脫韁之馬”、“自由自在”等,可以拓展對“止監”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小明的小貓因為搗蛋被關在了籠子里,但是小明及時找到了它,止監后它又自由了。
2. 初中生(13-15歲):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被錯誤判決的人如何通過努力爭取止監,最終證明自己的清白。
3. 高中生(16-18歲):歷史上有許多英雄人物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經歷了無數次止監與再次被囚禁的循環,但他們從未放棄。
4. 大學生及成年人(18歲以上):在這個法治社會中,我們應該致力于保護每個人的權利,讓每個人都能止監、重獲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