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武裝起義
基本解釋
1947年2月27日,國民黨臺灣專賣局武裝緝私員在臺北搶劫、毆打小販,并開槍打死市民一人。28日,臺北市民示威游行,包圍了專賣局,遭軍警鎮壓,群眾死傷各三人。這一事件激起全省人民的憤怒,爆發了大規模武裝起義。起義民眾控制了臺灣大部分地區。3月8日,國民黨政府派大批軍隊進行血腥鎮壓,群眾被害達三萬人,到13日起義失敗。這次起義得到全國人民的聲援和支持。
成語(Idiom):二二八武裝起義
發音(Pronunciation):èr èr bā wǔ zhuāng qǐ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1947年2月28日在臺灣爆發的反對當時臺灣省政府的武裝起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二二八武裝起義是指1947年2月28日,臺灣省政府宣布提高糖價,引發了廣大民眾的不滿情緒。民眾組織起義,武裝反抗當時的臺灣省政府,要求政府改革和民主化。這場起義被認為是臺灣歷史上重要的一次民主運動,也是臺灣現代化的開端之一。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描述抗爭、反抗不公正和追求民主自由的行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二二八武裝起義這個成語的起源是根據1947年2月28日臺灣爆發的武裝起義命名的。起義的目的是反對當時臺灣省政府提高糖價的決定,并要求政府改革和民主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四個字的成語,由“二二八”、“武裝”和“起義”三個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二二八武裝起義是臺灣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民主運動。
2. 這個國家需要更多的二二八武裝起義,以爭取民主和自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成語拆分為“二二八”、“武裝”和“起義”三個部分來記憶。同時,可以將其與臺灣歷史和民主運動聯系起來,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二二八事件的背景和影響,以及臺灣歷史上其他重要的民主運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很喜歡學習關于二二八武裝起義的歷史。
2. 初中生:二二八武裝起義是臺灣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民主運動。
3. 高中生:通過學習二二八武裝起義,我對臺灣的歷史和民主運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