訛報
成語(Idiom):訛報(é bào)
發音(Pronunciation):é b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虛假的報告或傳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訛報是指故意捏造或散布虛假的報告或傳聞。這個成語強調了信息的不準確和不可靠,常常用來形容那些散布謠言、制造假消息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在描述媒體報道不準確或不實的情況下,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故意散播謠言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訛報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描述了漢代時期一位名叫楊震的人被誣告的故事。據說,當時有人故意捏造了一份虛假的報告,指控楊震參與了叛亂活動。然而,真相很快被揭穿,楊震被證明是清白的。這個故事成為了訛報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訛報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其中“訛”表示虛假的意思,“報”表示報告或傳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篇報道完全是訛報,與真實情況相差甚遠。
2. 別相信那些訛報,他們只是想制造恐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報紙上寫下了虛假的信息,然后故意傳播出去,這樣就可以將“訛報”與虛假信息的制造聯系起來。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古代報告和傳聞的傳播方式,以及如何識別和應對虛假信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們班上有個同學訛報了老師,結果被發現了。
初中生:有些人喜歡訛報別人的事情,這是非常不好的行為。
高中生:在信息時代,我們要學會辨別真假信息,不要被訛報所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