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馬
基本解釋
(1).鎧甲和戰馬。泛指軍備或戰事。 唐 杜甫 《嚴氏溪放歌行》:“天下甲馬未盡銷,豈免溝壑常漂漂。”《宋史·兵志四》:“臣竊謂 陜西 、 河東 弓箭手,官給良田,以備甲馬。”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下:“每值駕出,甲馬擁塞馳道。”《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甲馬叢中立命,刀鎗隊里為家。”
(2).迷信者所畫的神符。《水滸傳》第三八回:“原來這 戴院長 ……把兩個甲馬拴在兩隻腿上,作起神行法來,一日能行五百里。” 清 虞兆漋 《天香樓偶得·馬字寓用》:“俗於紙上畫神佛像,涂以紅黃采色,而祭賽之。畢即焚化,謂之甲馬。以此紙為神佛之所憑依,似乎馬也。” 清 袁枚 《續新齊諧·天后》:“有甲馬三:一畫冕旒秉圭,一畫常服,一畫披髮跣足仗劍而立。每遇危急,焚冕旒者輒應。”
(3).披甲的戰馬。《水滸傳》第五五回:“除是得這般軍器,和我一個哥哥,可以破得連環甲馬。”
成語(Idiom):甲馬
發音(Pronunciation):jiǎ mǎ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第一名的馬,也用來形容在某一方面表現出色、排名第一的人或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甲馬來源于古代戰爭時期,甲是指最好的盔甲,馬是指最好的戰馬。在古代戰爭中,甲馬代表著最強大、最出色的武裝力量。因此,甲馬成語也用來形容在某一方面表現出色、排名第一的人或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甲馬常常用于形容在比賽、競爭或評比中名列前茅的人或物。它可以用于贊美、嘲諷或諷刺,具體使用場景包括體育比賽、學術競賽、職場競爭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甲馬”最早見于《史記·李斯列傳》中的“甲馬之計”。故事中,李斯為了讓秦始皇遠離娛樂和享樂,提出了“甲馬之計”。他建議將一匹名馬放在秦始皇的宮殿里,讓秦始皇每天騎著這匹馬巡視國家。李斯的目的是通過讓秦始皇親身體驗到國家的艱苦和疲憊,以激發他的治國熱情。后來,人們將這個故事中的“甲馬”引申為指第一名的馬,也用來形容在某一方面表現出色、排名第一的人或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甲馬的結構是“甲+馬”,其中“甲”表示第一名、最好的意思,而“馬”則表示馬匹。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她在考試中取得了甲馬的好成績。
2. 這部電影在票房上取得了甲馬的成績。
3. 他是這個項目中的甲馬選手,無人能敵。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甲馬”想象成一匹身披盔甲的戰馬,代表著最強大、最出色的力量。你可以通過想象這個形象來記憶和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了解古代戰爭中的甲馬,以及其他類似的成語,如“乙丑之年”、“甲級品牌”等,來擴展你對這個成語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在班級里得了甲馬的好成績,老師表揚了我。
2. 初中生(13-15歲):我們學校的籃球隊是甲馬隊,每次比賽都是冠軍。
3. 高中生(16-18歲):他在全市的數學競賽中獲得了甲馬的成績,進入了省賽。
4. 大學生(19-22歲):這個學生組織是學校里的甲馬組織,活動豐富多彩,非常受歡迎。
5. 成年人(23歲及以上):他在公司的銷售業績中排名第一,是我們團隊的甲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