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悚
基本解釋
汗毛豎立。形容非常恐懼。 宋 洪邁 《夷堅丁志·鎮江酒庫》:“左右聞者毛悚。”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二:“及至寺前,賊千餘執械圍繞,以防我謀。諸從者毛悚, 繼孟 不之懼,衝羣以入。”
成語(Idiom):毛悚(máo sǒng)
發音(Pronunciation):máo sǒ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因恐懼或寒冷而全身發抖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毛悚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因恐懼或寒冷而全身發抖的樣子。這種發抖不僅是肌肉的自然反應,也是一種內心的情感表達。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毛悚一詞通常用于描繪恐怖、可怕的場景,或者形容人在面對恐懼時的反應。比如,當看到一部令人毛悚的恐怖電影時,我們可以說“這部電影真是太毛悚了!”又或者當一個人面對驚嚇時,我們可以說“他被嚇得毛悚不已。”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毛悚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篇中。莊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他在這篇文章中用“毛悚”來形容風寒的感覺。后來,這個詞逐漸演變成用來形容人因恐懼或寒冷而發抖的樣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毛悚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毛”表示細小的毛發,而“悚”表示發抖的動作。兩個字合在一起,形象地描述了人因恐懼或寒冷而全身發抖的情景。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聽到了一個毛悚的聲音,嚇得全身發抖。
2. 看到那個可怕的畫面,我不禁感到毛悚起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毛悚這個詞語。可以想象自己在一個恐怖的場景中,感覺到寒冷的風吹過,全身的毛發都豎了起來,從而形成對“毛悚”這個詞的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除了毛悚,還有一些與恐懼、寒冷相關的成語,例如“膽寒”、“心驚膽戰”等。可以進一步學習這些成語,擴展自己的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看到了一只毛悚的大蜘蛛,嚇得我全身發抖。
2. 初中生:聽到了那個恐怖的故事,我感到毛悚不已。
3. 高中生:看到了那部恐怖電影的預告片,我感到一陣毛悚。
4. 大學生:那個恐怖的場景讓我感到毛悚,仿佛置身于一個恐怖電影中。
希望以上的學習指南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