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有
基本解釋
猶萬物。《子華子·陽城胥渠問》:“太初胚胎,萬有權輿。” 南朝 梁 鍾嶸 《詩品·總論》:“照燭三才,暉麗萬有。” 明 徐渭 《坐臥房記》:“而一室之中,可以照天下,觀萬有,通晝夜,一夢覺而無不知。” 冰心 《春水》詩:“萬有都在睡夢中呵!除卻零零的露珠誰是伴侶呢?”
成語(Idiom):萬有(wàn yǒu)
發音(Pronunciation):wàn yǒ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世間萬物的存在,表示宇宙間一切事物的普遍性和無所不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萬有一詞源自《易經》,意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存在。它強調了一切事物的普遍性和無所不包的特點。在漢語中,常用來形容某種力量或現象無所不及、無所不能。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萬有一詞多用于文學作品、科學論文以及哲學討論中,用以形容宇宙間的事物或某種力量的無所不包和無所不及的特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萬有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中,是古代哲學家對宇宙萬物的總稱。后來,這一概念被引申為形容力量或現象的普遍性和無所不包的特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萬有”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成語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宇宙之間,萬有無窮。
2. 科學家致力于探索宇宙的萬有奧秘。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萬有”與宇宙間的一切事物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自己站在宇宙中,感受到萬物包圍自己的感覺,從而加深對這一成語的理解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宇宙、哲學、物理等相關的知識,深入了解宇宙的起源、演化以及人類對宇宙的認知。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宇宙中的星星、植物、動物,都是萬有的。
2. 初中生(13-15歲):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宇宙中的萬有力量是無窮無盡的。
3. 高中生(16-18歲):只有深入了解萬有的奧秘,才能更好地認識宇宙和人類的存在意義。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在哲學領域中,萬有一詞被用來探討宇宙的本質和人類的存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