祗候
成語(Idiom):祗候(zhī hòu)
發(fā)音(Pronunciation):zhī hò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僅僅依靠候命或等待,沒有實際行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祗候一詞源于古代官員候命時的儀式。在古代,官員需要候在皇帝或上級官員的府邸前,等待被召見或分派任務。祗候常常用來形容某人只是被動地等待命令或安排,沒有主動行動的意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祗候常用于形容某人對某種事情沒有主動性,只是被動等待別人的安排或指示。可以用來批評某人缺乏主動性、積極性或創(chuàng)造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祗候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中。當時,齊國的大夫召公子齊侯前去會見晉國的君主,但齊侯卻一直等待君主的命令,沒有主動行動。因此,后人就用“祗候”來形容某人只是被動等待,沒有主動行動的意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祗候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聲成語,其中“祗”是第一聲,意為只,僅僅;“候”是第四聲,意為等待。兩個字合在一起,表示只是等待。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只是祗候別人的指示,沒有自己的主見。
2. 她不是一個祗候命令的人,而是喜歡主動去做事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祗候”這個詞拆分開來記憶。其中,“祗”可以聯(lián)想到“只有”、“僅僅”,表示只有某種情況;而“候”可以聯(lián)想到“等候”,表示等待。通過將兩個部分聯(lián)想在一起,可以更容易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祗候”相關的成語,比如“祗敬”、“祗仰”等。這些成語都和被動等待、缺乏主動性有關,通過學習這些成語,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祗候”的含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每天放學后都只是祗候爸爸媽媽來接我。
2. 初中生:他不愿意參加班級活動,總是祗候別人組織。
3. 高中生:我覺得學校的教學方式太被動了,我們只是祗候老師講課,沒有更多的互動和實踐。
4. 大學生:大學生活不僅僅是祗候老師的指導,還需要自己積極主動地探索和學習。
以上是關于成語“祗候”的全面學習指南,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