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命
基本解釋
(1).帝王臨終時的遺命。《書·顧命》:“皇后憑玉幾,道揚末命,命汝嗣訓。”《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大將軍、太尉奉受末命,夾輔朕躬。”《宋書·謝晦傳》:“及先帝不豫,導揚末命,臣與故司徒臣 羨之 ……等,并升御牀,跪受遺詔。” 宋 曾鞏 《韓琦制》:“及受末命,戡濟艱難。” 清 尤侗 《嘒鸞火》詩:“先皇末命猶在耳,嘒鸞一火何匆匆。”
(2).泛指臨終時的遺教。 清 黃宗羲 《贈刑部侍郎振華鄭公神道碑》:“於是血書末命,穴墻藏之,舉火自焚。” 章炳麟 《瑞安孫先生傷辭》:“嗚呼!不浹辰乎先生遂捐館舍焉,知向日所以詔 炳麟 者,今遂為末命也。”
(3).猶言厄運。 南朝 梁 江淹 《傷愛子賦》:“就深悼而誰弭,歸末命兮何陳?”
(4).晚年的命運。 明 陳與郊 《義犬》第五折:“笑慵奴本性迷,嘆山翁末命低。”
成語(Idiom):末命(mò mìng)
發音(Pronunciation):mò m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生命的最后階段,即臨終時的命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末命是由“末”和“命”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末意為末尾、最后,命指生命。末命的基本含義是指生命的最后階段,即臨終時的命運。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生命的最后時刻,通常與生死相關的情景相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末命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描述人們面臨生死考驗或臨終時的境況。比如,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生命垂危時所面對的困境、命運的轉折點等。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臨死前所表現出的態度、勇氣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末命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國,但具體的故事起源并沒有明確的記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末命這個成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末命之時,身邊沒有一個親人陪伴。
2. 在戰場上,士兵們面臨著末命的考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末命這個成語:
1. 將“末”字與“最后”聯系起來,表示生命的最后階段。
2. 將“命”字與“生命”聯系起來,表示生命的意義。
3. 可以用一個形象的場景來記憶,比如想象一個人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所面臨的境況。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末命這個成語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與生死相關的成語,比如“生死攸關”、“千鈞一發”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媽媽告訴我,人的末命是不能預測的。
2. 初中生:在那次災難中,許多人面臨著末命的考驗。
3. 高中生:他的末命之時,他選擇了勇敢面對,而不是畏縮退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