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中
基本解釋
◎ 切中 qièzhòng
[hit] 說到點子上了,恰到好處
英文翻譯
1.hit (the mark)
詳細解釋
(1).切要中肯。《文選·干寶<晉紀·論晉武帝革命>》 李善 題注引 南朝 宋 何法盛 曰:“﹝ 干寳 ﹞撰《晉紀》,起 宣帝 迄 愍 五十三年,評論切中,咸稱善之。” 宋 李之儀 《跋文安國篆》:“余與之游三十年,善論難,劇談切中,尤得于樽俎間為多。” 明 胡應麟 《詩藪·閏馀中》:“南渡時 天彝 少章 者,吾郡人,嘗評《唐百家詩》,多切中語,而詩流罕見稱述。”
(2).猶言擊中,準確說中。 宋 歐陽修 《尚書兵部員外郎知制誥謝公墓志銘》:“及其臨事敢言,何其壯也!雖或聽或否,或論高而不能行,或后果如其言,皆傳經據古,切中時病。” 明 李贄 《寄答留都書》:“然其中字字句句皆切中我之病。” 郭沫若 《初出夔門》一:“我覺得他( 庾信 )那‘宰衡以干戈為兒戲,縉紳以清談為廟略’的幾句,真真是切中目前的時弊,每天都要謳它幾遍。”
成語(Idiom):切中
發音(Pronunciation):qiè zhò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準確命中要害或真相。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切中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動詞“切”和動詞“中”組成。切指的是精確、準確,中表示命中、擊中。切中一詞常用來形容言辭或行為準確地擊中要害或真相。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切中常用于描述言辭、觀點或行為準確地指出問題的核心,或者揭示事物的真相。它可以用于各種場合,例如討論問題、辯論、演講、寫作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切中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子罕篇》中。其中,孔子的弟子子罕向孔子請教如何做到言辭準確,孔子回答說:“君子言而不信,行而不果,吾以為無君子矣。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之于言也,無所不可切也。”這段對話表明,君子應該言辭準確,不言而信,行而果。孔子進一步強調了言辭的準確性,從而形成了“切中”的概念。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評論切中要害,揭示了問題的本質。
2. 這篇文章切中了社會問題的癥結。
3. 他的觀點切中了現實的痛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切中”一詞。可以想象一個人使用刀子精確地切中了一個靶子的中心,表示準確命中要害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準確命中相關的成語,如“一針見血”、“一語中的”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回答切中了老師的問題。
2. 初中生:他的演講切中了社會問題的癥結。
3. 高中生:這篇文章切中了時代變革的核心。
4. 大學生:他的觀點切中了現實社會的痛點。
5. 成人:她的評論切中了企業管理的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