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wú dòng yú zhōng ㄨˊ ㄉㄨㄙˋ ㄧㄩˊ ㄓㄨㄙ無動于衷(無動於衷)
◎ 無動于衷 wúdòngyúzhōng
[emotionless;unconcerned;unmoved;untouched;cannot have caredless;turn a deal ear to] 一點也不動心;不為感情所動
詞語解釋
wú dòng yú zhōng ㄨˊ ㄉㄨㄙˋ ㄧㄩˊ ㄓㄨㄙ無動于衷(無動於衷)
見“ 無動於中 ”。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無動于衷
成語(Idiom):無動于衷
發音(Pronunciation):wú dòng yú zhō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對外界事物毫不關心,沒有任何反應或感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無動于衷是一個四字成語,由“無”、“動”、“于”、“衷”四個字組成。其中,“無”表示沒有,沒有任何;“動”表示動作、行動;“于”表示在;“衷”表示內心、心底。整個成語的意思是指一個人對外界的事物毫不關心,沒有任何反應或感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無動于衷一般用來形容一個人對某件事情漠不關心、無動于衷。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對別人的痛苦、困難、請求等沒有任何反應或關心,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對社會問題、政治事件等不關心、不參與。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無動于衷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一書中的故事。故事講述了一個叫做李祥的人,他的兒子犯了事被抓進了監獄,但是他對此毫不關心,沒有任何反應。后來,李祥被人問到為什么對自己的兒子如此冷漠,他回答說:“我對兒子犯事一事無動于衷,是因為我早就料到了他會犯事。”從這個故事中衍生出了“無動于衷”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對某件事情漠不關心的心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無動于衷是一個四字成語,由“無”、“動”、“于”、“衷”四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朋友的困境毫不關心,完全無動于衷。
2. 在面對別人的求助時,他總是無動于衷,從不伸出援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無動于衷”拆分成四個字,分別記憶每個字的意思,然后再組合起來理解整個成語的含義。可以通過與冷漠、無情等詞語進行關聯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冷漠如冰、漠不關心等,來擴展對于冷漠、無動于衷等心態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看到別人受傷了,卻無動于衷地走開了。
2. 初中生:我向他求助,但他對我的請求無動于衷。
3. 高中生:面對社會問題,有些人選擇無動于衷,不愿意參與改變。
4. 大學生:對于環境保護問題,我們不能無動于衷,應該積極行動起來。
5. 成年人:在面對他人的困境時,我們不能無動于衷,應該伸出援手幫助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