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訾
基本解釋
亦作“ 中貲 ”。1.謂資產達到豪富的數額。《史記·游俠列傳》:“及徙豪富 茂陵 也, 解 家貧,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 司馬貞 索隱:“貲不滿三百萬已上為不中。”
(2).泛指富有。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丑狐》:“ 于 業農,家不中貲。” 陶成章 《浙案紀略·秋瑾傳》:“母固深愛其女,然家徒擁虛名,實不中貲。”
成語(Idiom):中訾
發音(Pronunciation):zhōng z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品行或行為不端正,有損社會風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中,表示在中間;訾,表示糾正過失。中訾一詞原本是古代的一種刑罰,指的是將犯罪者綁在中間的柱子上,用鞭子進行鞭打以示警戒。后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比喻人的品行或行為不端正,有損社會風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品行不端,行為不正義,違背社會道德,損害社會風氣的情況。可以用于批評某人的不良行為,或者警示他人遵守社會規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古代有一個官員叫中訾,他貪污受賄,行為不端,損害了社會的利益和風氣。后來,人們就用他的名字來形容品行不端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中訾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中表示在中間,訾表示糾正過失。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官員貪污受賄,行為中訾,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
2. 我們應該堅守道德底線,不做任何中訾的事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被綁在柱子上,被鞭打,這個場景會比較深刻地印在腦海中,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與道德、品行相關的成語,如“不恥下問”、“大公無私”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班上有個同學經常作弊,這種行為真是太中訾了!
2. 初中生:我覺得那個明星的行為很中訾,他明明是個公眾人物,卻做了那么多不好的事。
3. 高中生:我們應該積極參加志愿者活動,而不是做一些中訾的事情,損害社會風氣。
4. 大學生:政府官員應該廉潔奉公,而不是沉迷于權力和金錢,變成中訾之輩。